第951章 司馬昭之心
殷懷璽擔心她生氣,連忙解釋:“寧皇後用心險惡,我遠在遼東,唯恐鞭長莫及,讓她鑽了空子,就隻好將計就計,利用太後娘娘先將婚事定下。
”
天家宗室裡,但凡有封號的貴女,婚事都要經過宮裡點頭,不能私自定下。
地位再顯赫一些的,都是由皇上、太後或皇後,親自指婚、賜婚。
如虞幼窈這般受皇恩浩蕩,以外臣之女封了宗室爵位的女子,婚姻大事往往會更慎重。
天地君親師,“君”在“親”前,便連父母對她的婚事,也沒有決定權,雖然婚姻大事,始終講究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宮裡在指婚之前,也要征求父母的意思,但皇命不可違,臣子也隻有聽命的份。
虞氏族對儲位之爭的影響很大,虞幼窈身份顯貴,又正值婚配之年,知道皇後娘娘盯上了虞幼窈,想利用她的親事大作文章,太後娘娘不可能無動於衷。
他隻稍微讓朱公公透露一些,武穆定北王殷懷璽,傾慕韶懿郡主才德、品性的消息,太後娘娘就會有所思量。
在外人看來,殷懷璽的腿是因虞幼窈才得已恢復;
也是因虞幼窈襄助,北境的旱情才得已緩解;
也因虞幼窈,武穆定北王這才躲過了西安韓氏險惡算計;
更遑論,虞幼窈更是助武穆王,在北境順利地推動了國策,穩定了北境的局勢。
……
往大了說是救命之恩,往小了說也有襄助之恩。
但凡不是忘恩負義,多少也會承一些恩義。
也會受到妻族的牽製。
賜婚就顯得順理成章。
見她低著頭,沒有說話,殷懷璽心裡有點慌。
這件事確實是他做得不地道,他在算計太後娘娘賜婚之前,一沒與謝府商量,二也沒有提前告訴她。
到底是終身大事,換作任何人也要惱了。
殷懷璽握緊了她的手,又解釋道:“皇後娘娘重賞你的消息,在啟程當日,就已經傳得滿城風雨,保皇黨內,有人在朝堂上公然提議,讓四皇子到遼東巡視,收容營疫症,災民安置,西安韓氏一案,以及番薯推廣種植等,國策推行的具體情況。
”
此舉是司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
虞幼窈駭然不已。
歷朝歷代,但凡有天災人禍,派領皇子王爺賑災、撫民,更能安定民心,起到穩定社稷,凝聚民心的作用。
國策推行,不是一朝一夕,為了表達朝廷,對國策推行的重視,派個人前來視察,再正常不過了。
西安韓氏的案子,還在進行當中,最有資格前往視察的西北方官員,難免處於弱勢,保皇黨勢大,倘若朝廷真要派人,四皇子無疑是最好的人選。
皇後娘娘先是利用重賞她一事,大作文章,接著再挑唆朝臣,提議四皇子前往遼東視察,很難讓人不聯想到她身上。
殷懷璽道:“皇後重賞,四皇子視察,一計接一計,環環相扣,等四皇子到了遼東,身為韶懿郡主,你勢必要出面配合四皇子視察,一來二去有了牽扯,屆時放出一些,四皇子欣賞你的傳言,這樁婚事已經毫無懸念。
”
虞幼窈也有些驚魂未定:“真要讓寧皇後算計成功了,四皇子與保皇黨,就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關系,寧皇後和四皇子在爭儲之中,必然能取得先機,難道蘭妃和徐貴妃,會坐以待斃,放任不管了嗎?
”
殷懷璽道:“你以為,太後娘娘為什麽能一直把持保皇黨,令保皇黨唯她馬首是瞻,始終維持高高在上的太後權威,連當今皇上,都對她畢恭畢敬?
不要小看太後娘娘,對朝堂的掌控,蘭妃和徐貴妃當然不想坐以待斃,但她們的手還不夠長,伸不進保皇黨。
”
虞幼窈恍然明白:“立儲是為了安社稷,綿延國祚,由皇上定奪,但爭儲卻是僭越皇權,有竊國謀逆之嫌。
寧皇後便有再多算計,也是在保皇黨內部,誰也越不過太後娘娘去,從表面上看,爭儲已然是越演越烈,但因為有太後娘娘壓著,誰也不敢真的鬧到台面上來,將那層遮羞布揭下來,曝露在人前。
”
皇後娘娘身為一國之母,本就有恩賞內眷之權,借著恩賞一事,摻雜了私人的算計,旁人也無法指摘什麽。
難不成,蘭妃她們還能攔著朝廷,不給韶懿郡主送賞賜不成?
!
隻要寧皇後的賞賜送到了遼東,寧皇後的算計,就已經成了一大半,剩下的一半,就系在四皇子身上。
說句不客氣的話,遼東已經是保皇黨的地盤,徐貴妃和蘭妃不可能冒險將三皇子、二皇子送到遼東去視察。
想要破除寧皇後的算計,除非四皇子出了什麽“意外”,自己來不了。
可是,皇後娘娘算計了一切,對此會沒有防備?
眼下是太後娘娘主理政事,保皇黨勢大,在沒有“必要”的把握之前,誰也不敢輕舉妄動。
殷懷璽頷首道:“視察遼東的事,在朝中爭論了好幾日,太後娘娘娘一直未曾定奪,直到朝廷的賞賜,和太後娘娘加封的懿旨,抵達連城之後,太後娘娘才命人,將冊封你的玉碟送進了太廟,隨後宮裡傳出,四皇子要為太後娘娘抄寫佛經祈福,暫時關了宮門,視察遼東的事,這才消了聲。
”
大周朝三品以上官員,一般叫“冊授”。
三品以下官員,都是由吏部擬定,都察院經審之後,由皇上批準,吏部下發“任命書”,不是由皇上親自下旨授職,所以便稱不上冊授了。
宗族及妃嬪封爵,即稱之為“冊封”。
封宗族,有冊文,還有寶印。
封妃嬪,有冊無寶。
而皇帝、太後、皇後有冊文,還有寶璽,又稱之為“冊寶”。
虞幼窈屬宗族封爵,有冊文,也有寶印,宗族封爵,冊文大多都是金製或玉製,所以也稱之為“玉碟”或寶碟,玉碟如丹書鐵契一般,都是一分為二,一份頒給受封者世代傳承,另一份會供奉進太廟之中。
玉碟送進了太廟,就形同於將冊封一事告於天下。
這幾章,是為了進一步,交代朝中的局勢,進而引出梁王造反一事,麽麽噠,可能有重複劇情,但電子書不像紙質書那麽直觀,往往寫到什麽劇情,涉及了相關內容,我就會花一些墨筆帶一帶,加之權謀文,信息量很大,有些重複的劇情,很有必要!
(本章完)